银川市实施“导师帮带”乡村人才凝聚计划为乡村振兴按下“快进键”
2021-09-23 19:00

长期以来,我国乡村中青年、优质人才持续外流,人才总量不足、结构失衡、素质偏低、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,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。2021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,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。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的完成,意味着“三农”工作的重心从“脱贫攻坚”转向了全面推进“乡村振兴”。在此背景下,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,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。

实施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近年来,银川市围绕农村人才队伍建设,在引进、培育、用好乡土人才上下功夫,充分发挥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“新农人”的作用,助力乡村振兴。近日,银川市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再次“加码”,重磅出台《关于开展“导师帮带”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实施方案》,以“导师帮带”项目形式促振兴,聚发展,积极推进专家人才走下去、经营人才强起来、实用人才育起来,推动形成高端人才把脉会诊、经营人才营销运作、技能人才生产管理的乡村产业人才格局,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。


强化顶层设计,保障人才政策


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,顶层设计是保障。对此,一要围绕六大重点培育主体,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、农业生产经营人才、乡村公共服务人才、乡村文化人才、乡村治理人才、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,根据银川市实际情况,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各县(市)区委组织部、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制定相对稳定的长期人才发展计划,保障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,实现乡村人才政策间有效衔接;二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按需精准匹配,保证“导师帮带”作用发挥明显,适时调控,让县(市)区、乡两级政府可以积极面对问题、高效解决问题,推动人才政策顺利落地;三要加大落实国家、自治区和银川市对乡村人才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,将人才培育纳入各级财政预算,设立专项资金,建立长效投入机制,根据乡村的发展和需要建设生产型、经营型和服务型乡村人才培育平台。


挖掘现有乡村人才资源

夯实乡村人才队伍根基


解决乡村人才供求矛盾,最基本的是要着力挖掘乡村现有的人才资源。一是要加强农民主体意识,多举措转变农民的职业观念,选拔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企业、合作社负责人和“两个带头人”等为导师,提升其市场、经营、生产意识,增进对现代化农业的了解,激发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;二是要逐步建立乡村人才库,采集各类人才信息数据,逐一登记管理,明确乡村发展规划中人才的补充方向,用好人才,避免乡村人力资源的浪费;三要吸引外部人力资源向乡村流动,壮大人才队伍规模。多渠道吸引返乡人才回村致力乡村建设。破除城乡之间不平衡的制度障碍,与此同时,人才引进之后,要着重聚焦于留人、育人,让人才“自愿来”“不愿走”。制定相应的人才晋升制度,给有能力、有作为的人才一定的晋升空间,提高乡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
改善农村发展环境

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


一要改善基础设施,提高就业、教育、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,改善配套的创业就业环境;二要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,因地制宜地通过规模经营、现代农业项目、乡村旅游、租赁物业、有偿生产服务等方式发展乡村二三产业,鼓励创新发展模式,推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,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,提高农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;三要着力营造“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”的社会氛围,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