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川: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
2021-12-29 11:36

银川市把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,近年来相继出台《银川市贯彻自治区<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若干措施>的落实方案》《关于开展“导师帮带”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实施方案》等,推动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同步合拍、同频共振、同向共进,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,为银川市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
聚焦基层人才培养

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

一是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。围绕产业发展、市场需求、素质提升,不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,先后通过开设粮食作物、蔬菜种植、经果林等培训班,涌现出一大批“土专家”、“农老板”“田秀才”“老把式”,大力提升了“职业农民”的造血功能,激活了乡土人才“动力引擎”。

二是大力培育乡村技能人才。探索“育、培、带、练、引”全链条培养帮带模式,建立培训师资库,打造了以农业高等院校、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等为依托的具有田间培训功能的“一主多元”市级农民培训教育实训基地11家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,采取课堂教学、现场教学、线上学习、模拟教学、孵化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。近年来,共安排培训资金1200余万元,培训农民1.5万人次。

三是打造乡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。开展“千名医生下基层”“对口支援”等工程(计划),先后选派225名市、县两级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到基层医疗单位,开展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1400余人次,做到“人才、技术、药品、管理”下沉和资源共享,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水平。在县(市)区探索设立乡村教师定向岗位,共评审136名教师副高级(定向)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,实行“定向评价、定向使用”,极大鼓舞了教师长期在乡村学校定岗任教的热情;建立健全县域校长教师“双向交流轮岗”长效机制。


聚焦急需人才引领

鼓励各类人才“上山下乡”


一是深入实施“导师帮带”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。聚焦县域优势特色产业,重点围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、农业生产经营人才、乡村公共服务人才、乡村文化人才、乡村治理人才、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,探索建立“严选帮带导师、精选帮带对象、精准建立帮带关系、全面考评激励”的导师帮带机制,每年支持建设30个助乡村振兴、促基层治理示范项目,到2025年,培养各类乡村人才和社区治理人才5000名。

二是建立健全基层人才保障机制。通过采用“减上补下”方式,2021年招录44名选调生、公务员到乡镇一线工作,选聘201名“三支一扶”、西部计划志愿者、高校毕业实习生到基层一线工作,选拔404名致富带头人、退伍军人等农村实用人才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,组织360余名干部“下挂”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,调整转隶专业技术人才92名下沉基层服务乡村,选配184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、关键吃劲岗位蹲苗历练。

三是健全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。近年来,银川市组织892名科技特派员队伍领办创办的257家公司312家合作社,精准引导资金、人才、技术、企业向贫困地区集聚,全市39个贫困村实现科技扶贫特派员服务全覆盖。2020年以来,全市共选派13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振兴产业前沿做研究、出成果,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400余次,连续选派434名科技特派员到生产一线送技术、送知识,常态化开展乡村规划、技术咨询、“土专家”培育等科技帮扶活动。


聚焦创新创业主体

激励乡村人才干事创业

一是加大对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支持力度。出台《银川市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补助办法》,对认定的优秀项目最高给予50万元补助。市、县(市)区、重点企业人才投入逐年增加,多元化人才投入格局基本形成。同时,银川市综合运用担保贷款新政,以“财政贴息+金融支持+担保”三位一体模式优先扶持返乡人才创新创业。2020年,仅贺兰县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2笔1512万元,累计发放贴息资金110万,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。

二是搭建农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“新平台”。实施专家教授柔性引进机制,充分借助高校、科研院所等科研技术力量服务农业发展,近年来积极凝练农业产业技术需求,通过政府引智与企业引才方式,先后引进西北农林大学、清华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团队实施9大重点项目,为全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、水联网数字治水、零排水高效养鱼产业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,为银川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源泉。

三是打造农村产业人岗匹配“供需库”。组建银川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才联盟,凝聚了一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,带动更多农村青年成为深化农村改革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,为实现“一高三化”目标任务和“四个继续走在前列”工作要求贡献力量。启动“百名老专家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”,探索和开展“老科协+新型农业经营主体+贫困户”“老科协+高等院校(科研院所)+贫困户”等新型扶贫模式。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,按照生产型、经营型、技能服务型、技能带动型等类别,认定从事种植、养殖、农资、农机等行业农村实用人才1万余人,并建立领军人才、拔尖人才、后备人才数据库,注满“乡村人才蓄水池”。